"现在的课题研究敷衍的多了、生拉硬扯的多了"
这需要‘有心’,而‘有心’是做科研的第一步。”中央教科所所长袁振国面对每天处于机械化工作状态的教师这样说道。在日常教学中,如果用改革的意识、探索的精神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用不同的方式给不同的学生讲解,这样就能产生活思想、活方法,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有意”是发现课题的关键
“相比十几年前,现在的课题研究、科研太多了。”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这样评价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科研。不少专家也认为,现在很多人做科研,出了书,写了文章,但是没有提出问题,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这种被动研究多出于功利目的,敷衍塞责,并没有把科研当作自身的自觉追求。
北京市商务管理学校的冯莉丽遇到的问题,也许很多教师都遇到过但是忽略了。她所面对的是一群很聪明但是自暴自弃的学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她内心的真实描述。课堂上,她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是反被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无能,班级和课堂局势很难控制。
她努力忍耐,但是她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愤怒。为此,她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专门向心理教师请教。在研究中她发现,精神健康的人会把愤怒当成一种信息资源,有时候教师不生气,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对自己漠不关心。于是她开始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学生的愤怒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她不仅获得了教学的自信,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认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日趋深入,教师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其目的是对现实问题充分关注,让科研能够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
“有法”科研促教师成长
做科研就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怎样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方法?
袁振国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记教育日记,也可以是周记、月记,但主要是要有记录,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这就是科研的正式起点,然后找到自己记日记的特点。比如,为什么对这堂课有信心或没信心,自己觉得好或不好在哪?同时,还要有交流,科研是群体的事,小组、全校的交流,对教师科研很有帮助,能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还需要有活动,对中小学而言,做科研本身是为了促进工作,提高教学,要在教育活动中渗透科研,要在科研中渗透教育活动,体现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还需要规范,用科学化的方法对成就进行归纳,上升为经验、理念、模式、特色。
吴颖慧认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多种形式的科研,让教师们真切感受到科研在实践变革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把科研看作教师自身发展的凝聚力、开发力、引导力和提升力。
来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