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第三次向两会提交提案,他建议“高考不搞“英语一刀切”,允许考生根据情况自行选择外语或古汉语考试,赋予两者同等地位。” 王校长还直言“教育部不懂教育”。
英语,切也不切?替之以古汉语,又能如何?无从得知。教育部,懂也不懂?不敢妄评。不过,笔者倒是知道谁最懂教育:孔子。老人家早就说过:“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问题,对懦弱的冉有施以激励、对勇武的子路则要消消火。这被后人尊为“因材施教”典范。因材施教虽被视为教育金律,可是我们眼前的教育体系似乎无意遵循此律。
英语一刀切,就是现象之一。很多学生因英语成绩不理想而与大学擦肩而过的事实不容否认,与此同时,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语文分数不够而憾与理想学堂说无缘的学生也大大的有。9年义务教育后,基础教育任务已经完成了使命:教给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各种知识,让他们接触尽可能多的知识种类。在基础知识面前,每个人起点一样,整个知识索取的“跑道”也不长,就像所有人一起跑个10米,不论腿长腿短、想跑不想跑、爱跑不爱跑,大家的成绩都会差不多。这个过程拉不开差距也看不出实力,但这让大家知道了跑步是个什么东西。或许有的孩子就此知道了自己是否喜欢跑步这件事情,或许有的孩子还要再跑几个更长的跑道,才能确认自己是否热爱它。爱跑步的让他继续跑,不爱的给他其它选择,并不以跑步来评价他,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同理,在学生们接受基本教育的前提下,他们什么时候出现了明显的兴趣、能力偏向,能被及时察觉并被给予对口的课程结构选择,然后能以他们选择“专攻”的课程来评价他们,擅长数学的,以数学分取之;喜欢英语的,以英语分取之……这应该是教育最理想的状态。
这么好的事情教育部怎么就没想到?恐怕他们只是不敢想罢了。想多了就想要实施,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如何界定基础课程的科目和数量?如何判断学生何时出现了明显的兴趣偏向?针对如此多的学生,与兴趣、能力对口的课程体系该怎么设置……改动任何一个细节,整个体系就要发生变化,工程太过庞大,不想也罢。
中国教育的罪魁祸首并不是英语,质疑英语,质疑教育部,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大病要大治,不惜重金不惧大改,方能痊愈。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