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研究 > 德育动态 > 正文
赋能 深耕 共进——第五期青浦区班主任工作室第二次通识培训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5-10-22 19:00   来源: 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学院    浏览数:

近日,第五期青浦区班主任工作室第二次通识培训在区教育学院顺利举行,第五期青浦区班主任工作室全体主持人与学员们共同参与。本次培训以“赋能 深耕 共进”为主题,特别邀请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教育和心理学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红丽老师开展《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与疏导》专题讲座。

本次讲座中,王老师从三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案例分享。

01 新时代,新背景,新在哪里?

王老师从“新父母”、“新家庭”、“新孩子”、“新环境”、“新时代”和“新需求”这六个方面为我们解读了这个议题。

当“教育内卷”成为常态,新时代的父母们早已不是传统印象里的模样。他们更有知识、更具教育意识,却也被裹挟在“时间不够用”“期待不敢降”的焦虑里,活成了一群“矛盾体”。与此同时,家庭结构呈现多元化。离异/单亲、隔代养育、混合家庭、留守家庭等多元形态涌现,是社会变迁在家庭单元的直接映射;家庭功能也随之重构,在教养责任、情感联结等维度面临全新挑战。这种变化既带来了成长环境的丰富性,也催生了代际沟通、教养共识缺失等现实矛盾。

因此,新时代的孩子们都具有“宅、丧、佛”的群体特质,“四无”(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生命价值无感受)“三不”(无所谓、无所求、无所安)的行为心理表现,本质是他们在快节奏社会中对成长意义、社交模式、生命价值的迷茫与探索;他们在网络与现实的双重场域中挣扎,这种矛盾是时代赋予这代青少年的独特成长命题。

王老师提出新时代需要“心”教育:00后、10后身上的善良、热情、规矩感、边界感等特质,印证了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其专属闪光点,我们要用心观察、细心呵护;“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启示我们教育要看见时代差异,以更贴合心灵成长的方式,助力新一代找到属于他们的人生坐标。

02 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王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三级预防体系,分层守护,织密心理关怀网,从而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覆盖。

• 一级预防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预防网”,日常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培养,及时为学生解成长之惑,敏锐捕捉心理、行为异常信号,将问题化解于萌芽。

• 二级预防依托心理辅导室,针对高危学生开展专业重点辅导,通过一对一疏导、团体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情绪宣泄与心理支持的空间。

• 三级预防则联动医教资源,对个别心理障碍学生进行科学转介与治疗,确保特殊需求学生得到专业医疗干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家长的合作伙伴”,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他人”,通过缓解压力焦虑、提供支持,全方位护航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03 青少年常见心理困扰与干预

王老师从多个维度梳理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困扰,明确了不同困扰的具体表现,为开展针对性心理干预、构建支持体系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例如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辅导,要避免对攻击性强的学生采取强烈的惩罚,培养积极行为替代攻击性行为,引导学生理解爱与尊重的意义。这些策略体现了“疏导而非压制”的心理辅导理念,通过行为干预、情感引导和合理宣泄等方式,帮助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逐步建立健康的人际互动模式。

王老师的讲座让我们明确:要系统化识别青少年心理异常并开展科学疏导。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未来教师需从知识传播者转型为人生导师,通过情感连接,赋予学生目标感与使命感。此次培训为我们教师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实操方法与深层认知,让我们深知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的关键,需在实践中用心落实,助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讲座结束后,各工作室立即组织开展了深入的微研讨活动。各工作室成员围绕讲座的核心培训内容,结合本工作室当前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交流讨论。研讨过程中,大家不仅分享了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还针对具体问题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与会教师实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思维的碰撞融合。同时,各工作室还根据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并布置了后续的协作研究任务,明确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建立了长效的沟通机制。这样系统化的研讨安排,既解决了当前的实践困惑,又为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智力支撑。

04 学员学习体会摘要

今天聆听了王老师关于“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与疏导”的讲座,受益匪浅。她用丰富的心理咨询案例阐示了“新时代新背景”的“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

这场讲座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当今教育工作者的不易。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家长的合作伙伴;能用专业知识和敏感度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支持,成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同时,我们也并不是一个人,家、校、社、医需要协同育人,必要时要寻求心理辅导室的帮助,高危学生需要转介与治疗。王老师“新时代,心教育”的理念也鼓舞了我,要始终相信“每一代都没有垮,每一代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波澜壮阔”。

——赵屯小学 朱伟丽

今天,我们共同聆听了上海市心理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王红丽老师《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与疏导》专题讲座,作为深耕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资深专家,王老师的讲座有着很强的实践指导性,为我们破解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难题提供了清晰路径。

王老师的讲座开篇就直击核心: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特质。她通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教育案例,为我们真情实感地诠释了新时代的家庭他们的教育理念,深刻剖析他们所尊崇的成绩至上的想法背后的原因。面对新的父母、新的家庭、新孩子以及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与价值。

王老师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这个时代的学生:宅、丧、佛。当然这个是一种“社会污名与自我戏虐”,其实这样的生活行为恰是对于当下过于激烈的竞争环境的应对。孩子们喜欢用这样的句子来修饰生活“我们生而破碎,活着就是修修补补”。这些特质让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的表现更趋隐蔽。王老师用“四无”少年,“四不青年的三无主义”等标签对新学生进行定义,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学习无动力,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价值无感受”的表现,用真实的学生案例告诉我们新时代学生也萌生出了新的需求,即寻求独立、渴望尊重。王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要跳出问题行为看本质,从学生的情绪波动、行为变化、社交退缩等细节中捕捉心理异常的信号,这正是早期识别的关键。

最后,王老师特别提醒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既要保持专业的敏感度,也要避免被负面情绪裹挟,唯有自身保持积极稳定的状态,才能成为学生心灵的安全港湾。她鼓励我们将所学技巧融入日常教学,用耐心和智慧搭建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两个小时的课程通过王老师的生动讲演,变得短暂而有趣,让我们台下的青年班主任深深地共情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守护。心理异常的识别需要精准的眼光,疏导需要科学的方法,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让我们带着今天的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做青少年心灵的倾听者、陪伴者与引导者,用专业力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 钟嘉冰

聆听了王老师关于青少年心理异常识别与疏导的讲座,我对家校协作及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职责有了深刻认知,收获颇丰。

讲座剖析的新时代背景让我明晰学生心理问题根源:“新父母” 的焦虑与高期待、“新家庭” 的结构失衡、Z 世代 “宅”“丧” 特质及 “四无” 状态,再叠加社会竞争持续加剧的外部环境等,共同导致首次确诊情绪障碍患者的平均年龄降至13.41岁。这一现状也让我更加明白,真正良好的家校关系,必须建立在真诚与专业交织的日常点滴中。当我们主动放下沟通中的防卫心态,真正去理解每个家庭背后隐藏的期望与不安,此时的家校互动不仅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更是在共同编织一张守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同时,讲座介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系统,为实际工作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路径。作为一级预防员,我需以班级为核心阵地,全面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用耐心沟通替代简单说教;更要主动联动家长,携手成为学生青春期成长风暴中不可或缺的 “重要他人”。

未来,我将把讲座所学转化为教育实践,以持续的情感连接与科学的正确引导,用心做好学生的 “重要他人”,为他们的心理健康筑牢防护屏障。

——青浦区思源中学 蒋文燕

王老师针对心理的讲座与指导让我深有感触。面对青春期敏感的心灵,我意识到倾听比说教更重要——那些曾被我忽略的细微情绪,恰恰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求助信号。那些看似突然的情绪爆发,其实都藏着漫长的挣扎。我明白了,危机干预不是等到问题爆发才行动,而是要在日常中就织好一张安全网——课堂上多停留的目光,作业本里暖心的批注,走廊上一次用心的倾听。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心理防线的守护者。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被理解,我们的耐心与专业,或许就是照进他们生命里的那束光。教育,是在风雨来临前就撑起的伞。

——青教院附中 项羽成

作为一名三年级班主任,本次“赋能、深耕、共进”研修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为我打开了教育认知的新窗口。

当看到“青少年成长‘蟹化’”的概念时,我不禁反思:在追求成绩的惯性中,是否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丰沃与心智的深度发展?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中年级过渡的关键期,他们的情感开始细腻,思维开始具象化,若一味用“标准化”要求束缚,难免会让成长变得“浅表”。“情感树洞”信箱的设计,便是我践行“反蟹化”的第一步——让孩子们敢说、愿说,在表达中滋养情感根系,在倾听中守护个性萌芽。

“未来教师是人生导师”的定位,让我对“赋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三年级学生正需要清晰的目标感来驱动成长,“我的小目标”班会不是形式,而是为他们播下“自主成长”的种子。当孩子能主动规划一周要背几首古诗、要帮助几位同学时,这种内驱力带来的能量,远胜过教师的反复催促。而这,正是“赋能”的真谛——不是给予知识,而是唤醒成长的自觉。

在“剧场效应”的剖析中,我看到了家校协同的关键。三年级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待正逐步升温,若不及时引导“成长型评价”,很容易让孩子陷入“试卷-焦虑”的循环。“班级解压角”里的涂鸦墙、益智棋,是给孩子的心理缓冲带;而与家长的沟通中,“孩子今天主动整理了书包”这类具体反馈,是对“唯分数论”的温柔解构。教育的“共进”,需要家校在认知上同频,在行动上共振。

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系统的学习,让我明白班主任是“一级预防员”,是学生心理的“守门人”。三年级学生的情绪像天气,晴雨多变,“心理晴雨表”的记录让我能敏锐捕捉到“多云转晴”或“暴雨将至”的信号。当发现某个孩子连续几天画“灰色的太阳”,我会借着“分享小秘密”的契机,轻轻走进他的内心。这种日常的关注,或许就是预防心理危机的第一道堤坝。

研修结束时,“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的话语萦绕耳畔。作为三年级班主任,我的“赋能”是在每一次倾听中守护童真,“深耕”是在每一次引导中培育心智,“共进”是在每一次家校互动中凝聚合力。教育的田野里,三年级的孩子们是正在拔节的幼苗,我们以“心”为犁,深耕细作,定能让他们在成长的土壤里,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蓬勃生机。

——上海市青浦区白鹤小学 张婧彦

此次研修让我对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深刻认知。时代变迁下,学生、家庭、社会的变化交织成复杂的教育图景,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学校任务,而是需要家、校、社、医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

曾被质疑的每一代都未“垮掉”,00后、10后有其善良、热情的特质,这提醒我们要摒弃偏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三级预防系统的构建,让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清晰的实施路径,从全员关注到重点辅导再到专业治疗,层层递进保障学生心理安全。

在未来工作中,我将立足一级预防,做学生心理的“观察员”与“陪伴者”,同时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为学生打造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真正践行“新时代,心教育”的理念,助力每一代孩子创造属于他们的波澜壮阔。

——上师大青浦实验小学 刘艳

今天能聆听王红丽老师关于 “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与疏导” 的讲座,我既荣幸又欣喜。起初我以为心理类讲座会满是枯燥理论,没想到王老师的分享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她的讲述就像好友围坐谈心,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内容,每一句话都引人入胜、直击人心,让我全程沉浸式投入,频频产生共情。

作为班主任,我的目标始终是让班里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我一直希望,当孩子们遇到困惑时,我能及时伸出援手,不仅给他们心理上的支撑,也能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清晰指导。而作为一名宝妈,我更盼着自己能成为称职的母亲,用心呵护孩子的成长,帮他养出健康的心灵,陪他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王老师的内容特别贴合当下青少年的真实心理与状态,让我对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更珍贵的是,她分享的方法刚好能为我解惑 —— 不管是带班时遇到的学生引导难题,还是养育孩子时碰到的成长困惑,都从中找到了可借鉴的思路。这次讲座真是收获满满,也让我更有信心,未来能成为更合格的班主任,更贴心的妈妈。

——青浦区职业学校 于文静

今天的班主任通识教育培训,有幸聆听了王红丽老师的专题讲座,收益颇丰。

王老师总结了当下的心理教育的“新”,70-80后家长亲历“读书改变命运”,存在高期待、高焦虑、高控制的特点,而90后父母普遍在“佛系”与“鸡血”间反复横跳,自带矛盾属性。因此不同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家长存在不同的特点。而家庭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当下重组、留守、隔代、单亲、混合家庭增多,这对于班主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这些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有其特征,00-10后,从小物质充裕、信息饱和,他们学业压力繁重,极少追求物欲,出现“宅、丧、佛”三大生存策略。校园环境也被迫发生了改变,在剧场效应以及超前学习等的影响下,学校被裹挟,教师权威被稀释。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环境里,心理教育遇到全新的挑战,但是,只要教师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必能克服困难,战胜艰苦。学生危机的来源多来自班级管理,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方面要关注班级事务,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事情背后的主角,也就是我们的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所有重点关注的心理情况都是有迹可循的,并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现,而是慢慢改变。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孩子的语言、行为和情绪。王老师讲到一个例子我深受触动,一位美术老师在学生的画作中发现异常,这是怎样的爱人之心啊。当心理问题的预防防线被冲破,问题发生时,我们要记住我们不是孤军奋战的,要联合学校领导、心理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一起直面挑战,一起努力让学生的明天更美好,让他们的青春开满绚丽的花朵而非充斥着连绵的阴雨。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危机的第一道防火墙。

——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 夏炜碟

本次“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的识别与疏导”的培训中,王红丽老师梳理了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应对策略。从“宅、丧、佛”的Z世代心态,再到“四无”少年的成长困境,揭示了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复杂性与紧迫性。此次培训,还重点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预防体系,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并详细讲解了情绪、行为、人际、自我认知等多类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方法。王老师用她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实际生动的事例,层层深入,娓娓道来,为我们班主任的学习培养提供了实用的心理疏导工具与危机应对策略,助力我们更好地陪伴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上海市毓秀学校 卜扬

撰稿:崧泽学校 陆瑶

编辑:青教院附小 周白尘

校对:豫才中学 盛喆烨

豫英小学 陈寒玉

毓秀学校 龚赛华

崧泽学校 屠越

审核:青浦区教育学院 卓月琴

分享到:
相关信息
  • 【文件】青浦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管理办法
  • 青浦实验:诞生与发展
  • 素养导向 情境驱动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青浦区小学道...
  • 青浦区小学艺术(音乐)学科“新课程·新教材”实践研讨活动...
  • 赋能 深耕 共进——第五期青浦区班主任工作室第二次通识培训...
  • 精研新教材,赋能新课堂——青浦区六年级数学新教材单元解析...
  • 青浦区2025年教育系统网络数据安全现场评估活动
  • 家校携手,共筑网络“防火墙”——青浦区初中家委会骨干队伍...
  • 协同共育 聚力前行——青浦区幼儿园家委会代表区级培训顺利...
  • 青浦区教育数字基座组织中心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