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下午,青浦区教育学院内暖意融融、干货满满,一场聚焦主题教育课设计与实践的班主任工作室第三次通识培训活动如期举行。本次培训特邀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区少工委副主任、全国优秀辅导员、特级教师姚瑜洁老师倾情授课,为青浦区班主任们搭建了交流学习、共促成长的平台,以专业赋能助力教育工作者同心筑梦,在育德之路上稳步前行。
一、明晰育德途径 筑牢育人根基
“明晰德育途径,才能筑牢育德阵地。”姚瑜洁老师开篇点明德育工作的核心方向,提出“一线三面”的育德途径。她强调,学科教学作为育德主阵地,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使命,而德育专有课程、班队会等亦是推动德育落地的重要载体。其中,主题班会课作为德育的关键形式,既可以是班主任主导的道德谈话讨论,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开展的实践活动,本次培训重点围绕前者展开深入探讨,为班主任们厘清了主题教育课的实践边界与核心价值。
二、解码“135”要素 指引课程方向
如何让主题教育课真正发挥育人实效?姚老师带来了“135”关键要素秘籍,为课程设计提供了清晰指引。
“1”个核心定义奠定课程基石——主题教育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主导,围绕某一个德育主题,通过课程形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情境化的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进行道德交往,激发道德反应,获得道德体验,促进道德发展的集体教育活动。
“3”个关键维度精准发力:主题选择可“小中见大”挖掘生活素材或“大中见小”对接政策文件,题目需“小、新、趣”;内容选材遵循“少而精、鲜活贴切”原则,素材需精挑细选、整合剪裁;形式设计注重导入“变动移”,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形式增强参与感。
“5”大鲜明特点彰显魅力:教育性坚守核心目标,双主性实现师生协同,情境化营造沉浸体验,体验式促进认知提升,开放性助力思维拓展。
三、分享精彩课例 深化实践认知
培训中,姚老师通过“谣言怎么看”情境模拟课、“好伙伴对对碰”互动课等具体课例,生动展示了情境化设计的实操方法。同时分享抗疫主题班会、传统文化教育等典型案例,强调素材处理要做到“化大为小、化虚为实”,以“有趣活动传递有益教育”,让参训班主任直观感受优质主题教育课的设计逻辑与实施技巧,深化了对课程实践的认知。
四、凝聚育人共识 共赴育德新程
此次培训让参训班主任们对主题教育课的设计与实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思路。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悟转化为教学实践,在课堂中探索创新,打造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的育德阵地。未来,青浦区班主任们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同心聚力、携手前行,在深耕德育课堂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坚实力量。
五、学习体会
本次通识培训中,姚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分享。她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三个维度出发,由浅入深,系统地阐述了主题教育课的设计理念,使我对主题教育课的设计有了全新的理解。其间,姚老师还融入了许多优秀的案例,令人受益匪浅。
培训中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姚老师对案例的精心筛选与深刻解读。在《谣言,你怎么看?》这一主题班会中,姚老师更是现场与我们互动演绎。该主题班会课巧妙地运用剧本的大情境,穿插小情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实践模板”。
更为难得的是姚老师独特的讲授风格。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培训是我近几年参与过的互动性最强的一次。姚老师并未单向输出知识,而是通过高频互动与引导式提问,将课堂变成了一个“思维碰撞场”。每一次提问、每一轮交流都能激发出新的思路。在与姚老师及伙伴们的思想交锋中,原本看似完美的班会课竟又呈现出新的解决方案。在一次次交流与反思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豫英小学 顾玲萍
今天下午聆听了姚瑜洁老师关于主题教育课创意设计的讲座后收获颇丰,使我对主题教育课的内涵、设计关键与特点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姚老师首先明确了主题教育课的定义,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主导,围绕德育主题,通过课程形态开展的情境化道德认知教育活动。这让我清晰认识到,主题教育课绝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要在师生的思想对话与道德交往中,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在设计关键上,“主题、内容、形式”三个关键词为我指明了方向。优秀案例如“情境化剧本”“元芳你怎么看”“密室逃脱之口罩篇”,更是生动诠释了如何通过精准的主题定位、充实的内容架构与新颖的形式设计,让主题教育课充满吸引力。比如“密室逃脱之口罩篇”,将疫情防控知识融入沉浸式情境,既契合学生兴趣,又高效传递了德育内容,这种形式创新让我深受启发。
而教育性、双主型、情境化、体验式、开放性这五大特点,进一步深化了我对主题教育课的理解。“双主型”强调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结合,“体验式”则突出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道德体验,这些特点提醒我,在设计课程时要摒弃单向灌输,多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体验的环节。
这次讲座不仅让我掌握了主题教育课设计的理论框架,更通过鲜活案例打开了思路。在未来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将尝试把这些理念融入实践,设计出更多富有新意、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教育课,真正让德育入脑入心,助力学生道德成长。
工商信息学校 黄梦茹
今日,参加了青浦区教育学院卓月琴老师为第五期班主任工作室学员举办的通识培训,聆听姚瑜洁老师《主题教育的创意和设计》的主题分享。经过此次培训,我对班会课的主题教育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姚老师从一个定义,三个要素,五大特点讲解了如何上好主题教育课。在定义剖析环节,姚老师先是通过边提问边解析的方式进行讲解,调动老师们的参与热情,接着结合具体案例,现场角色扮演。
上好主题教育课要把握好主题、内容、形式三个关键。姚老师分享了很多优秀的主题教育案例,并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点评、总结、提炼,深入浅出,使教育理论变得鲜活生动。
主题教育课要明晰五大特点:教育性、双主型、情境化、体验式、开放性。教育性即活动应充满教育性;双主型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价值;体验式即引导学生在情境化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并最终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开放性即创造良好、宽松的人文环境,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存在。
通过此次集中研修,凝聚了共识,为下一步富有创意且务实有效地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湖中学 卢淑献
听了姚老师“主题教育课的创意设计与实践生成”讲座,我有颇多收获。姚老师讲解的“一个定义、三个要素、五大特点”让我对主题教育课的本质有了精准把握。主题教育课以学生为主体、班主任为主导,围绕德育主题,通过课程形态开展情境化道德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思想对话中道德交往、获得体验、促进发展。其“教育性、双主型、情境化、体验式、开放式”五大特点,让课程渗透德育价值,通过创意情境,让学生在趣味中思考,在体验中内化道德认知。
把握主题、内容、形式三个关键则是设计主题教育课的核心。在主题选择中可运用“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策略,从班级小矛盾挖掘德育主题,或把大主题细化为学生可参与的小活动。内容选取要真实鲜活,可以从不同维度为学生呈现丰富素材。形式上创新多样,比如情景剧等形式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我将把所学转化为行动:一是以“三线一面”为参照,明确主题教育课的定位;二是紧扣“一个定义、三个要素、五大特点”,确保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三是在主题、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主题教育课。
此次学习让我对主题教育课的认知更加清晰,在未来的德育道路上,我将以这些理念和方法为指引,不断探索,让有意义的活动有意思起来。
豫英小学 刘志萍
作为一名青年初中班主任,这场讲座让我对主题教育课的设计与实践有了更深的理解。姚老师的分享让我认识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贴近生活、贴近心灵的课程艺术。主题教育课要“小中见大”,从学生真实问题出发,以情境化、体验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共鸣。
我特别认同“内容要扣、精、鲜,形式要变、动、宜”的设计理念。今后在带班过程中,我将更注重从学生身边事切入,设计如“谣言辨析”“责任担当”等主题课程,让德育真正落地生根。同时,也要善用多媒体与互动形式,用学生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有意义的教育变得有意思,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真实成长。
这场讲座不仅提供了方法,更点燃了我对德育创新的热情。我将努力做一名有温度、有智慧的班主任,陪伴学生走好青春每一步。
宋庆龄学校 黄凯
本次关于教学素材处理的讲座,让我对班会课堂设计有了全新启发。原来素材不是简单堆砌,而是要经过“为主题服务”的精准处理,“大化小、虚化实”等方法,能让素材从零散变得聚焦,“少而精、鲜活”的三字诀更提醒我,陈旧素材会削弱课堂感染力,这正是我以往教学中容易忽视的点。
“好伙伴,对对碰”的案例尤其生动。课堂中拥抱动作传递的情感差异、拍立得让情感具象化的巧思,让我看到素材与互动结合的力量;而对“限制好友互动、学生配合度低”的问题改进,更体现出教学设计需兼顾细节与学生需求。将“沙漠里的字”从PPT改为数字故事的例子,也让我明白,同样的素材换种呈现形式,就能让课堂更生动。
今后我会把这些方法融入班会课,让素材真正为课堂赋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凤溪中学 陶发萍
主题教育课并非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情境化的课程形态,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中实现道德成长,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实践中不断凸显。“鲜”意味着素材鲜活、形式新颖。我们要及时引入当下的环保热点事件、最新的科技环保成果等鲜活素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如利用短视频、互动小程序等,让课程紧跟时代步伐,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本次培训举例的主题教育课例,我深刻认识到,它不仅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让我自身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在以往的教育中,我有时会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误区,而主题教育课真正的道德教育应是“引导而非灌输”。当看到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主动思考,在道德交往中学会共情,在实践体验中提升素养时,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豫英小学 张婧雯
姚瑜洁老师关于“主题教育课的创意设计与实践生成”的分享,干货满满且极具实操性,让我收获颇丰。她以“主题教育课1、3、5”的独特框架开篇,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课堂中丰富的互动环节,更让原本偏理论的内容变得生动鲜活,彻底打破了沉闷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姚老师以“谣言,你怎么看?”为案例的完整演示:从“一波三折探谣言”的课堂导入,到环环相扣的环节推进,再到“课后延伸来辟谣”的闭环设计,整个流程逻辑清晰、情节引人入胜,直观地展现了优质主题教育课的组织与推进技巧,也为我今后设计课程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
豫才中学 张梅
姚老师对课程形式的探讨,更引发了我的共鸣与反思。我们是否常常陷入形式的重复,而忽略了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内涵?是否注重了活动热闹,却轻看了情感体验与行为转化的深度?是否在课堂上营造了足够安全、开放的场域,让每一种声音都被尊重?这些提问,值得我在今后的班会课设计中反复思量。
这次培训,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次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叩问。如何让班会课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壤,我将带着这些反思,继续前行。
上政附中 沈静
文稿:实验中学 姜楠
编辑:东方中学 钱磊
校对:豫英小学 陈寒玉
毓秀学校 龚赛华
豫才中学 盛喆烨
审稿:青浦区教育学院 卓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