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破解教育课题研究中的设计难题,开拓智能化科研的新途径,2025年3月4日,青浦区教育系统优秀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三期)在青浦区教育学院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了主题为“DeepSeek如何赋能课题申报”的专题培训。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教师培训部主任李宝敏教授授课。“优青班”(第三期)48名学员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
课题研究:从“真问题”到“真解决”
教育科研的核心在于课题研究,其关键在于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以“真问题、真研究、真解决”为导向,注重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有机统一。在上午的培训中,李宝敏教授通过让学员互评课题、剖析典型案例,详细阐释了如何从日常教学实践中挖掘研究价值,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系统性成果。李教授强调,“课题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教学实践的土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往往是最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来源。通过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学员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提炼问题,还掌握了如何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
AI赋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融合”指导
在培训过程中,李教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课题研究提供支持、提升数智素养与科研能力。李教授结合学员提交的课题案例,通过选题优化、文献研究、关键环节设计、话术指令运用等维度,指导学员运用AI工具提升课题设计与方案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李教授强调,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数智时代的思维模式,学员要了解生成性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合理调用AI工具,更高效地辅助数据处理、文献研究以及框架构建等任务,赋能教育科研能力。
AI模型实战:多场景驱动课题精准优化
下午的培训聚焦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科研中的落地应用。李教授基于学员们初步优化的课题方案,借助多种最新的人工智能模型,进一步指导学员们在不同场景下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模型,以实现课题各环节的精确优化。学员们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使用场景特征选择适配的AI模型,组合运用这些模型,进一步实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一致性,研究框架可视化等关键环节的精准优化。
本次培训,学员们初步了解了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科研中的辅助运用,拓展和启迪了教育科研的新思维。
学员收获
复旦附中青浦分校 陈逸铭
李宝敏教授以大模型为工具,深入剖析了课题研究的各关键环节,提供了优化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本次培训,我掌握了如何利用大模型进行选题、目标设定和研究设计,为未来的教科研工作打开了新的大门。我相信,大模型将成为推动教育研究发展的强大引擎,助力我们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青浦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李钰
李教授以“AI赋能教育科研”为主线,为我们系统讲解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多种大模型在文献综述智能检索、研究框架可视化构建、数据智能分析等环节的创新应用,更通过“理论阐释+工具实操+案例剖析”三位一体的授课模式,为我们搭建起教育科研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框架。本次培训为我们打开了智能教育科研的新思路,更启示我们要以技术敏感性和创新实践力,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青浦区徐泾第一小学 章晨
聆听了李老师的报告,我深感AI正驱动教育创新。DeepSeek等工具展示了人机协同在教学科研中的重构力量,助力教师摆脱繁琐工作,专注核心研究。教师应拥抱技术,提升数字素养,共促教育数字化转型。青浦区实验幼儿园 朱连勤
参与李宝敏教授关于DeepSeek赋能课题申报的培训后,我深刻体会到智能技术对幼教研究的革新力量。通过平台多维数据分析功能,我们能将日常观察转化为可视化研究素材,利用AI资源库快速搜索教学前沿成果,为课题注入创新基因。未来我将借助智能工具持续深耕“儿童为本”的教育研究,让科技成为读懂童心的桥梁。
撰稿 | 青浦区思源中学 王怡丽
发展中心 段椿怡
图片 | 青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俞星玥
上海市毓秀学校 潘俞典
编辑|发展中心 段椿怡
核校 | 院办 黄开宇 俞琼
审核 | 发展中心 陈传兵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