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第八届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精准对接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要求,整合市、区两级优质资源,系统构建以“领航计划”“拔尖计划”“种子计划”为核心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其中,“领航计划”设立1个高端教育人才基地班;“拔尖计划”组建33个研修团队,“种子计划”组建65个研修团队,实践探索协同共进、梯队衔接的教师发展新格局。
各团队将紧扣教育综合改革新趋势,聚焦青浦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交流展示、成果凝练、示范辐射等多种形式强化过程管理,积极发挥名优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助力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自本期起,我们将陆续推送各团队在“教育数字化融合应用”“‘大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学校治理体系建设”等前沿领域的研修动态与实践探索。期待这些源于课堂、扎根教学的实践经验,能为区域教师专业成长注入新动能,推动青浦教育向更高质量迈进。
书香浸润,思辨花开
——青浦区第八届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王思远“种子计划”团队专题研修活动
2025年10月28日下午,青浦区第八届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王思远“种子计划”团队开展了“书香浸润,思辨花开”为主题的专题研修活动。活动特邀上海市英语特级、正高级教师、青浦区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修中心原主任陆跃勤,青浦区教育学院初中英语教研员陈鑫鑫指导。
自主研读与思考
活动前一个月,团队成员围绕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初中英语学科项目化学习”这一研究主题,自主研读了国内外关于人工智能、项目化学习及评价反馈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学习了《第二语言写作中的人工智能素养量表(AI-L2WS)》《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教学关键问题解析》《表现性评价赋能初中英语项目化学习》等文献。部分教师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选读了关于AI工具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应用的案例研究。团队成员平均阅读时长达10至15小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思考提纲与主题报告。本次读书思享会意在通过“阅读—思辨—共识”的流程,深化教师对AI赋能项目化学习的理解,搭建学术对话与思维碰撞的平台。
团队分享与交流

读书思享会中,团队十位成员结合近期研读的学术著作与论文,围绕项目化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学习活动设计及表现性评价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卢王珠老师以结构化思维提炼了文献中的三大核心关键词——主动学习、交流语境与数字化评价,指出这三者共同构成教学品质的三重支撑体系。
李敏敏老师结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系统分析了传统评价的局限与反馈机制的价值。她提出,教师需具备反馈环境设计与情感管理能力,学生需具备理解与运用反馈的能力;反馈素养的培养应从师生协同入手,通过课堂嵌入、情感支持与政策保障,构建以反馈驱动学习改进、服务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生态。
刘芳老师通过对牛津教材口语教学活动的分析,提出“活动类别应非线性、循环往复”的设计理念,强调学习理解、实践应用与迁移创新之间的融合关系。
张莹老师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为切入点,反思了英语学科的定位与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提出应“以英语学科为主线,激活跨学科素养目标”,展现出较强的逻辑分析与思维深度。
此外,孙思宇、薛茹瑶、张知诣、康诗佳、张瑾和许华林等老师分别从AI反馈素养、数字化课堂实践、AI数据平台的教学诊断等角度进行了延伸探讨。通过系统化阅读与深入思辨,团队逐步达成了共识:应构建“AI赋能+项目化学习”的双向支架,在理论、实践与评价三个层面推动英语教学的真实变革。
专家指导与启发
陆跃勤在点评中指出,团队研修已初步形成“理论学习—课堂实践—成果反思”的良性循环。她肯定了团队在AI赋能英语教学方向上的前瞻性探索,并建议未来研究可围绕反馈素养、数字化教学设计与跨学科融合路径进一步深化,形成“可实践、可传播、可持续”的研究体系。
陈鑫鑫则提出:教师的研究应聚焦于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化,在阅读过程中应不断追问三个关键问题:“我是否理解了作者的核心观点?”“这些理念能否应用于我的教学情境?”“若不能,如何调整以适应?”他强调,教师应在阅读中形成“提取—转化—内化”的学习链条。
王思远在总结中指出:“学习的本质在于输入与输出的平衡。通过阅读与思辨,我们不仅在知识上获得滋养,更在思辨中孕育了行动的力量。”团队成员一致表示,将在后续实践中持续推动理论向教学创新的转化,以生成式AI赋能学生真实英语学习与成长。
本次“书香浸润,思辨花开”读书思享会,不仅是一次深度阅读的交流,更是一次关于“教师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践探索。接下来,团队将继续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英语项目化学习中的设计、应用与评价机制研究,积极推动项目向前发展,确保各项任务和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实现团队的持续进步与专业发展。
供稿 | 教师发展中心
图片 | 薛茹瑶
编辑 | 朱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