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以来,上海疫情防控面临最严峻的考验,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研修中心全体教研员除了完成日常区域线上“巡课”、教研、资源建设等工作外,还积极响应号召,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老师们主动到所在社区报到,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挺身而出,不论是小区门岗的不间断值守、核酸检测现场的秩序维护、居民的问询指引、还是搬运防疫物资等,他们都全力以赴做好志愿服务。老师们发挥自身特长,用爱心为社区筑起疫情防护墙。
抗疫有我 同心守“沪”
陆跃勤老师在履行好岗位职责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做好社区抗疫工作的“守门员”“组织员”“宣传员”。陆老师参与了所在小区每天2小时的巡逻任务,每天关注小区动态,及时通报隐患。同时,她积极为居委会献计献策,在她的建议下,居委会把原来在群里举手招募临时志愿者的方式,改为小程序填报,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她的倡议下,居民们建立了特殊时期物资交换微信群,搭建了互通有无,解决燃眉之急的平台。她还关注几个主要社区微信群的消息,一方面为大家提供信息,一方面做正面的引导,尤其是帮助消除误会、化解可能激化的矛盾、提供合理可行的办法。
“艺”起守“沪” 同心而行
张梅凤老师在组织好区域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师开展线上教学教研工作的同时,克服居家办公的困难,创作抗疫主题画,这极大鼓舞了师生同心抗疫的士气,传递了正能量。在张老师的示范引领下,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师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用个性化的美术语言宣传抗疫事迹、歌颂最美“逆行者”。在教师作品的感召下,居家学习的孩子们也用稚嫩的双手加入到了这场用图画传递情感的活动中,让感恩与奋进同在,智慧和创意尽显。
用声音传递爱与力量
疫情时期,广大市民,尤其是孩子们,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为此,上海图书馆联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推出了“蛤蜊讲故事”活动,为疫情影响下的孩子们讲故事,用声音把故事中的知识和美好传递给孩子们。王继红老师在居家办公之余,也投入到了这场以声音聚集的志愿者行列中。她精心准备素材,挑选适合孩子们的科学故事,反复试讲录制,并自学声音编辑软件AU,进行编辑、配乐以及降噪等处理。目前,王老师已录制完成了《视力最好的天文学家》、《称象与洗澡》、《斜塔实验》等儿童科学故事,这些故事在阿基米德平台上已有3万人次的收听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隔离不隔爱,王老师以声音传递知识、传递美好、传递爱与力量。
“跑腿”配药 传递社区“温度”
社区管控期间,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除了一日三餐,慢性病用药是非常突出的需求。社区封闭一段时间后,他们的药吃完了,会影响本来稳定的病情,甚至会引发危急重症的发生。陈峰老师主动承担社区代配药任务,收集居民的用药信息,化身“大白”,奔波于医院门诊、收费和取药窗口,再将药品消杀、分袋、包装后,送到小区居民家中。拿到这份有“温度”的必备药,居民们少了一份慌乱,多了一份安心,对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更有底气了。
疫情防控“家庭总动员”
王美华教师携手在区医疗保险事务中心工作的女儿,负责楼道居民信息的汇总、各类物资的配送、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核酸检测的秩序维护等工作。为了能及时通知到楼道每户居民,确保第二天一早居民们能按时参加核酸检测,母女俩轮流守着手机关注群消息,生怕漏看了重要通知。
韩正娟老师携手在青教院附小工作的丈夫姚沉起老师一起参与了小区志愿者工作。夫妻俩挨家挨户分发并回收检测试剂,组织居民有序进行核酸检测。
郝民老师和在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工作的丈夫夏伟医生共同报名参加小区“为人民开药!”志愿者服务小组。他们及时了解居民开药信息,积极参与为小区居民开药的志愿者工作,同时还协助楼组长组织单元住户有序参加核酸检测、分发检测试剂等。
在疫情防控一线,他们是家人,更是并肩抗“疫”的战友,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疫情防控,人人有责”。
学院的教师志愿者还活跃在各个社区、各个岗位,有的教师志愿者早上6点半就到达工作岗位分发检测试剂;有的教师志愿者担任3-4个小时的门口执勤和巡逻任务;有的教师志愿者化身“团长”,联络渠道、统计信息、派发物资……
当前,正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学院研修中心的教研员们以奉献传递温情,以责任筑牢防线,愿疫情早日结束,一起静待春暖花开!
撰稿/编辑:周枫
审稿:吴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