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突飞猛进,给教育带来了改变。在教育界,对信息技术怎样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也因为这争论,才推动其不断发展,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想一步步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并日趋完美。
一小步:走近PAD教学
朱家角小学在新技术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上,做了一些尝试。我们专辟了一间PAD创新教室,将校本教材《回首千年古镇朱家角》进行电子化,开发出《角里茶文化》《名桥古桥》《百年老店》等七个版块。师生共建学习主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电子书,交流学习内容并提出疑惑,利用pad相互讨论、交流及评价。
在这间教室中,我们通过电子化课程中的图像、流程图、思维导图、视频短片等进行课前自主预习。
在这间教室中,没有课桌,大家席地而坐,在轻松的环境下体验放松的学习过程。每个人每一分钟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而不会影响到教学的主线。
在这间教室中,课后进行开放性讨论,用兴趣主导学生课后探究内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积累探究成果,在反馈中丰富课程资源、提供值得借鉴的教学策略。
◆ 学习自主化
在学习《名桥古桥》时,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放生桥为什么是五孔,而不是七孔或是三孔?教师对此没有做出解答,而是给他们开放一个BBS,请他们上网搜索原因并发表见解。学生们将自己认为的原因发在了BBS中交流讨论,教师根据过程和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出指导意见,同时保存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这样一个数字化的学习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评价精细化
在自主化的学习中,与众不同的评价方式也吸引着学生。当 “装饰快船”的任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很兴奋,因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装扮,旗帜、灯笼、船篷都可以随意拖曳组合。但这还不是最有趣的地方,每位同学把自己作品放到上平台,然后由同学们相互点赞评价,就像微信的朋友圈,当点赞数在逐渐增加时,学生内心的喜悦也在成倍递增。同样获得点赞数较少的学生,他也会想:我的点赞数为什么少呢?平台自动统计出点赞数,教师请大家分析点赞数高的花船究竟好在哪?最终得出结论:花船不仅要装扮得美,更要装扮得合理,适合在水上运作。
目的地:教育与技术的无缝结合
现在,我们在教学和技术的结合上走出了一小步,未来的路,我们或许可以这样:
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个报警系统。在对学生进行某项学习任务检测时,如果班级学生反馈情况出现异常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分析相应数据,给出文本结论,提醒教师要关注任务设定的难易度,为教师对不同学生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策略提供数字化依据。
我们还可以在学校设定一个虚拟环境,将校园中每一棵树、每一面墙、每条路都绑定二维码。比如,我们给香樟树贴上二维码,当学生用PAD扫描时,系统会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来推送香樟树相应的知识。低年级了解的是香樟树的简单介绍,高年级了解的则与这棵香樟树有关的故事。让我们再进一步想,我们可以给女孩们推送香樟树的树语;给植物迷们推送香樟树的专业知识;给科技小组的队员们推送樟脑的相关构成;给美术成绩优秀的同学推送樟树的素描作品……这样,整个学校都变成学习场所,从而实现时时处处是课堂,一事一物皆教育。
我们相信,不久的未来,互联网+会与校园无缝结合起来,通过便携设备,每一个学习者的问题都可以实时得到解答,每一个教师也可以随时将他的知识,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相授于这地球78亿人口中需要指导的任意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