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从未来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必须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未来12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的重大目标之一。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忽视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实践教学水平低下等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瓶颈。我们应当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期特刊就此展开讨论。
现身说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于炳松:
在科学实践中锻造创新思维
我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教师,我所带的学生有博士生、硕士生,也有本科生。我认为,对于任何层次的学生而言,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至关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课题组,每个组都由若干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搭配组合而成。我带领这些课题组去野外进行科学考察前,给每个组设定一两个框架性的考察目标,并指导课题组成员通过广泛的资料调研,梳理出关键科学问题。考察过程中,每个组的学生通过个人的独立研究和团队的合作,自己发现并解决具体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去年汶川大地震前的那次野外考察。2008年3月至5月,我带着6名学生赴四川盆地考察,为找油找气提供科学依据。我给学生们设定了此次考察的总体研究方向:中新生代四川盆地的性质及其与龙门山造山带的关系。
针对上述目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和独立思考,学生们提出了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中新生代四川盆地西边是龙门山,那么,其东边的边界在哪里,其原型是什么性质?对此,学生们选择通过古水流方向和沉积物性质的研究来破解问题。在博士生杨国臣的带领下,6名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兵分两路在四川各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他们在考察白垩系剖面时发现,龙门山山前带当时的古水流方向自西向东,而巴中—德阳中江—成都—雅安一线的白垩系中,所测的古水流向呈现自东向西的特征;同时,东西两边沉积物性质的差别也很大。由此可以知道,四川盆地在白垩纪时,是龙门山前一个狭长的前陆盆地。
这样的科学实践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我带领学生作科研,鼓励和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探索中,培养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新事物,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锻造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实践。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探索真知,才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我认为,创新人才需要3个基本条件:首先,要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多学科交叉优势;其次,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立足于事实,获取可靠的数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逼近真理;再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一方面,能够从复杂的现象中提取本质的信息,另一方面,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基本的原理切入,用简单的理论解决复杂的问题。
在本科阶段,学生应当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在研究生阶段,培养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尤为重要,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并且通过独立的思考与研究,去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