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 章 庆
上海市二期课改对信息科技课程提升到了不同于以往的、非比寻常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基本信息技能的同时,更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能适应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养。近年来上海市又将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即《两纲》精神教育提上案头,并且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要求各学科教师依托自身的学科资源和优势,积极探索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之当前信息、网络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民族情感意识淡漠。为此,笔者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进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实践,在为期一年半时间的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发和利用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资源、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方法”这一主题,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并得到些许的体会,以下是笔者的若干体会和思考。
一、依托信息科技的课程优势,积极的设计、开发合理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资源。
R·M·加涅在其《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中认为:有效学习的完成依赖于一定的条件。具体来说任何有效学习的完成皆依赖于“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学习者的态度”这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认知就很难发生,学生学习也就难以构建。并认为一切教学设计的起点当充分考虑有效学习的条件。因此民族精神教育也必须围绕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来实施和展开。著名的视听教育家戴尔的传播金字塔模式给我们启示:学生的认识是从直觉的感官经验到抽象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的完成需要学生依靠从直观的感知向具体经验、概念内化。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上讲,教学实践中若能根据需要,创设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情景,营造恰当的氛围,把抽象的民族精神知识具体化、动态化、情景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产生与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联想、共鸣,并能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通过具体的思考、实践,获得对民族精神的本质认识,这样无疑会促进学生产生对民族、对国家的强烈情感。因此建立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既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地的有效学习的条件,又是为学生的认知创造必要的环境。
目前各级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基层学校、乃至单一的学科所开发的教育资源库、资源网比比皆是,种类繁多,功能不一,但专为民族精神教育开发的教学资源却乏陈可数。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者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离开了丰富的民族精神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具体的民族精神教育,略显困难。拿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以“获得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根本目标的课程,纵观上海市通用的两本教材《信息科技》(地图出版社与华东师大出版社),很少有具体的涉及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信息科技学科教师有必要依据课程目标、学生民族精神情感教育的需求设计出相关的课程资源。
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的具体模式如下:
在课程中利用民族精神教育资源
课程需求分析
(民资精神教育资源需求分析)
开发、设计民族精神教育资源
评价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根据评价反馈,修改教学资源,形成长期利用的策略
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民族精神教育资源)
具体的做法如下:
1、以《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为具体行动指导纲要,对信息科技课程进行必要的文本解读和课程需求分析,找出适合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章节,对这些内容进行需求分析,明确要达到的具体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确定需要开发的资源的大致内容和方向。
2、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筛选、优化、加工,设计开发出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的学习资源,并形成专门的文本、视频、课件、WEB网站等资源形式。
3、以课堂为载体,积极利用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在应用中找出资源的不足与改进、优化之处,并形成对民族精神资源评价的初步方法、意见。利用这些改进的意见、评价的方法进一步的改进、加工已有的民族精神学习资源。
4、根据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形成利用民族精神教育资源的有效策略,并以此为指导,为进一步的民族精神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科技课堂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只有在课堂中勇于实践,并不断总结,才能实现民族精神教育的总体目标。信息科技作为一门实践性强,变化性快的课程,在面临学生心智发展多元化、网络元素多元化,技术发展飞速化的时期,教师只有“大胆的假设,勇敢的实践,小心的验证,谨慎的结论”(引梁实秋语),才能得到符合在课程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教学具体方法和策略。
1、围绕课堂设置长期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环境。
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要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民族精神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长期教学环境。教师可把对于本学科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事件、关键技术等以海报,图片等形式,在信息科课堂中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关键技术对于我们今天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改变,体会前辈们对于今天的信息世界所作的来之不易的努力。在文化传播的角度上来说达到让学生“知道、感悟、陶冶”的目的。
2、信息科技教师必须提高民族精神教育意识,加强专业知识修养,广泛的学习、拓宽专业外知识,拓展自己本学科的学习视野,加深对于信息科技资源的解读。
教师自身的民族精神素养和文化背景对于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从教育传播的角度上讲,教师的文化背景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影响巨大。教师的民族精神基本知识是否丰富,专业知识是否扎实,教学手段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有效都直接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信息观、正确的行为观和认知观;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态度。由于信息技术、INTERNET的高速发展,信息科技课堂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加之学生个人主义意识的浓厚,在信息科技这门课程中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教师除了“传道授业”之一基本任务之外,还应肩负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从“贝尔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学生的知识文化背景和情感态度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涅认为:在有效学习的三种条件中,学习者的态度决定着学习是否完成,因此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的前提下,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
4、以信息科技课堂为载体,以专题、主题教育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多媒体、网络为学习途径,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中可以拓展出大量的民族精神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精心的组织、设计符合民族精神教育的专题、主题。并在信息科技环境下开展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教师可围绕专题、主题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webquest模式,基于合作学习的小组教学等模式开展。“从做中学”,学生通过参与主题的学习,让学生在理解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的前提下,让其领悟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乐趣,加深他们对于民族成果,对历史人物的形成,对学习成果来之不易的理解,并内化为自身学习的动力,形成有效学习的态度。
信息科技课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值得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只有教师在大胆的尝试中,才能得到积极有益的方法,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然其间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广大同仁一起参与,共同研究来不断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也有很多的疑惑,如:如何解决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浓厚对于学生主动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阻碍,如何营造长期有效的学习机制,如何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符合多元智能的学生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民族精神培养过程中的学习结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一步一步的探索尝试。
【参考文献】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设计》R·M·加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教育传播学》南国农 李运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皮连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