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我区初中语文《后“茶馆式”教学》培训班学员在教研员王继红老师的带领下,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观摩并参与了教学实践与研讨。继聆听《后“茶馆式”教学》与《后“茶馆式”教学策略》讲座后,学员们走近静安附校,零距离接触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和后“茶馆式”教学操作方法。
上午,首先观摩了静教院附校王歆怡老师执教的《陋室铭》(七年级)。课堂中,王歆怡老师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意愿,在学生回答中落实字词释义、内容理解,学生的相异构想得到充分的暴露。同时,王老师教学中紧扣“铭”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在读、议、析的过程中感受并梳理“铭”文语言的特点。课堂里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师生互动频频:学生才思敏捷,表达清晰;教师相机诱导,旁征博引。通过几次不同要求的朗读,师生几轮对话,在螺旋式推进的深度思维与教学中,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落实。
课毕,王歆怡老师说课。王老师备课时,从文本难易度、学情出发,首先抓住“铭”的文体特征,落实基础知识。再在设计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开放性,就课堂中课外知识的设计用意作解释。随后,学员们踊跃提问,静教院附校语文组组长陈美老师解答教师们的疑惑。陈老师在回答中指出,后“茶馆式”教学的主要模式是“学生先学——引导暴露——共同解疑”,但是方法没有定式,是灵活的,是发展的。她说:“先学的时间可以是在课前,可以在课中,也可以在课上。可以是一次先学,也可以多次先学。先学的方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讨论等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又比如教学中的“议”,陈老师认为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议”可以是学生跟文本、跟老师、跟学生之间的“议”。此外,陈老师提出独立解读文本是每个老师上课的前提,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她强调文本解读中要有广度与深度,这引发了许多老师的共鸣。
之后,教研员王继红老师发言。王老师关注了本节课暴露学生问题以及教师引导的时机和方式,并就课堂环节作了深入剖析。王老师高度评价了这堂课中教师的文学底蕴和语言素养,点评了课中处处洋溢的书卷气。同时,王老师也引发了本区教师的思考:差距是什么?如何寻求提高?
下午,培训班学员会聚附校小剧场,观摩《后“茶馆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教研组主题研讨。教研活动由语文组组长陈美老师主持,静教院附校语文组全体老师参与。主持人提供《愚公移山》案例导入,随后请与会教师谈谈对问题设计、教学环节设计的感想。静教院教师围绕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在听取了教师们的感想后,陈老师结合大量过往教师的课例佐证进行总结。最后,主持人与语文组教师达成共识:主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根据学情设计主问题;从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从关键词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活动结束在回程的路上,培训班学员们感慨万千,大家热议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可谓研后“茶”香四溢,人声鼎沸。恰如教研员王继红老师所说:“‘后茶馆’是一个让人流连、令人回味的茶馆。”